Jump to the main content block

Lee, Wei-I 李威宜

Lee, Wei-I 李威宜Image

李威宜  助理教授

Lee, Wei-I (Associate Professor)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歷史與文明博士 2008
(Ph.D., Histoire et civilisation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歷史與文明高等研究文憑 2004
(DEA, Histoire et civilisation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人類學碩士 1998
(M.A., Anthropology,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工學士 1992

研究室:人社院C612室
電話:03-5715131 #34528, #80105
傳真:03-5722800
E-mail:wilee@mx.nthu.edu.tw

主要田野區域:台灣、檳城
研究領域:想像人類學、博物館、遺產研究、環境人類學

 

Experiences

  • 2021-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暨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 2014-2016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班主任
  • 2014-2021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 2014-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 2009-2014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1999-2000 汐止社區大學 專員
  • 1998-1999 國立中山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助理(經濟部計劃:美濃水庫社會影響評估與輿情分析)
  • 1997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訪問學員
  • 1994-1995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國科會計劃:環境正義-國家公園與原住民的互動關係)
  • 1993-1994 國防部陸軍第八軍團 台南縣市與高雄縣市眷村改建計畫工程官
  • 1990-1992 參與成大環境工程系鄭幸雄教授廢水處理實驗室環境微生物計畫

 

Teaching Profiles

  • 11410GPTS511200 臺灣社會與文化專題
  • 11410ANTH678800 文化人類學田野實習
  • 11410ANTH676600 想像人類學
  • 11320HSS 450900 想像人類學:經典閱讀
  • 113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
  • 11210HSS 401100 跨領域對話:想像研究
  • 11210ANTH664900 民族誌寫作
  • 11120ANTH676600 想像人類學
  • 11110HSS 352600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導論
  • 11110GPTS511200 臺灣社會與文化專題
  • 11110ANTH678800 文化人類學田野實習
  • 11020HSS 356600 生態、科技與文化:物種專題
  • 110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
  • 11010HSS 250300 人類學的實踐
  • 11010ANTH679200 民族誌寫作
  • 11010ANTH678800 文化人類學田野實習
  • 10920HSS 356400 想像研究導論
  • 109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
  • 10910HSS 250300 人類學的實踐
  • 10910ANTH676600 想像人類學
  • 10820HSS 352900 生態、科技與文化
  • 10820ANTH673300 博物館與遺產研究
  • 10810HSS 250300 人類學的實踐
  • 10810GPTS511200 臺灣社會與文化專題
  • 10720ANTH676900 東南亞華人研究
  • 10710HSS 352900 生態、科技與文化
  • 10710ANTH676600 想像人類學
  • 10710ANTH654100 人類學田野工作與實習
  • 106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
  • 10510HSS 352600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導論
  • 10510GPTS511200 臺灣社會與文化專題
  • 10510ANTH654100 人類學田野工作與實習
  • 10420GPTS511100 多元文化社會
  • 104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
  • 10410ANTH672100 環境人類學
  • 10410ANTH654100 人類學田野工作與實習
  • 10320GPTS510500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臺灣研究專題
  • 103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
  • 10310HSS 353500 當代社會的人類學觀察
  • 10310ANTH673300 博物館與遺產研究
  • 102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
  • 10220GPTS510600臺灣研究專題
  • 10210ANTH672100環境人類學
  • 10210HSS 353200人類學與博物館
  • 10120GPTS510700台灣人類學研究專題
  • 10110ANTH673300博物館與遺產研究
  • 10110HSS 352900生態、科技與文化
  • 10010ANTH654100 人類學田野工作與實習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Practicum
  • 10010ANTH672100 環境人類學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 10010HSS 352800 文化遺產
  • 099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Anthropological Methodology
  • 09920GPTS510700 台灣人類學研究專題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Taiwan
  • 09910ANTH654100 人類學田野工作與實習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Practicum
  • 09910ANTH672600 遺產與認同Heritage and Identity
  • 09910HSS 450600 生態人類學經典閱讀Ecological Anthropology: Classic Reading
  • 098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Anthropological Methodology
  • 09820GPTS510600 臺灣研究專題Special Topics on Taiwan Studies
  • 09810ANTH654100 人類學田野工作與實習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Practicum
  • 09810ANTH672100 環境人類學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 09810HSS 250800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導論Introduction to Museum and Cultural Heritage
  • 09720ANTH654200 人類學方法論Anthropological Methodology
  • 09720GPTS510500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臺灣研究專題Museum and Cultural Heritage:Special Topics on Taiwan Studies

 

Publications

Dissertation:
  • 2008 Institution des imaginaires collectifs et institutions de memoire a taiwan. Aux origines d’une composition identitaire eclatee (1945-1978) , these de l’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Page 390.(《集體想像的建制與記憶機構:臺灣裂解認同形構的起源(1945-1978)》,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論文)
  • 2004 L’imaginaire national des musees a Taiwan de la decolonisation a la Guerre froide (1945-1971), Memoire de DEA, EHESS. Page 108.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高等研究文憑論文)
  • 1998 《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Journal Articles:
  • 2021 導言:環境人類學方法論的探索:與Tim Ingold 對話。《台灣人類學刊》19(2):1-8。(TSSCI核心期刊)
  • 2020〈檳城華人「公司」遺產化過程的主體想像〉。《臺灣人類學刊》。18(1):61-121。(TSSCI核心期刊)
  • 2019 〈朝向一種想像人類學的遺產研究:檳城案例〉。《台灣人類學刊》17(2):1-45。
  • 2019 〈論遺產行動的公民想像〉。《考古人類學刊》90:75-106。
  • 2017 〈對稱人類學觀點的工農中介研究:臺灣鄉村工業區朝向永續發展的問題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24:145-202。
  • 2016 〈織襪人的地方〉。刊於《二十一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黃應貴、陳文德主編,頁235-285。臺北:群學。
  • 2014 〈族群展示的反思:後威權臺灣的觀察〉。《考古人類學刊》80:221-250。
  • 2013 〈在中國時間中的博物館文物〉刊於《學術探險:臺灣百年博物館誌》,陳國偉等主編,頁:092-107 。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 2012 Le nationalisme dans les musées locaux à Taiwan : colonisation, autoritarisme et démocratie. Gradhiva :16, 64-83(〈臺灣地方博物館中的國族主義:殖民、威權與民主〉,法國布朗利碼頭博物館人類學與藝術史專業期刊Gradhiva)
  • 2010 〈蒐藏的科學與政治:從博物館誌的多重書寫解讀台灣戰後獨裁形成過程政治與科學的權力運作〉,《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王嵩山編,台北:國立臺灣科學博物館,Pp.49-68。
  • 2009 〈博物館想像的社會史研究:1960-1980臺灣小型博物館製作者與展示物的視覺想像與歷史敘事〉,《製作博物館》,王嵩山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Pp.59-96。
  • 2007 ‘Cent ans de musees a Taiwan. Du colonialisme au nationalisme, vers un imaginaire au-dela de l’identite ? ’ (台灣百年博物館:從殖民主義到國族主義,是否朝向一個認同之外的想像?),《Transcontinentales》, N?4(2007年6月), Paris: Armand Colin, p.145-167.
  • 2007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maginaries in Taiwan’s Museums and Archives Committees (1945-1978)’ , Carsten Storm &Mark Harrison(ed), ‘‘The Margins of Becoming.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Taiwan’’, Wiesbaden : Harrassowitz, p.173-184.
  • 2005 〈去殖民與冷戰初期臺灣博物館建制的國族想像(1945-1971)〉,《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王嵩山主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p.367-390。
  • 1999 《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台北:唐山。
Reviews:
  • 2013 L’écologie des autres : Anthropologie et la question de la nature. Philippe Descola. Editions Quae 2011. 110pp. 《臺灣人類學刊》11(2) : 202-206.
Conference Papers:
  • 2025 生命想像:一位檳城生態繪本畫家的實作美學。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國立清華大學, 9 月28日。

  • 2024 Alternative Imagination of Plantation in the Plantationoscene: A Ca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nangites.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Annual Conference in Seattle,2024.3.15.

  • 2023 記住檳城:論建築師陳耀威的遺產圖案學。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9 月24日。

  • 2022 煉金之地:朝向一種材料生態學的地方想像。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國立中山大學,9 月25 日。

  • 2021 交匯之地:檳城地方想像爭議。東南亞區域研究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9 月3 日。

  • 2021 社會主體想像:檳城遺產想像民族誌的書寫策略。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想像人類學的跨領域對話」場次,中央研究院民族所,9月25 日。

  • 2020 鬼神想像:檳城喬治市的遺產精神與傳統之靈的交會。第二屆馬來西亞人類學工作坊,國立清華大學,12月5日。

  • 2019  Social Life and Industrial Change in a Village of Central Taiwan: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beyond Productivism. Presented in “Future City, Future Village: Sino-German Alumni-Workshop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Rural Are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2019.10.21-25

  • 2019  東南亞華人「公司」研究的人類學解釋:以檳城公司遺產敘事為切入點的反思。馬來西亞人類學工作坊,國立清華大學,3月30日。

  • 2018  Rethinking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From Taiwan: Notes on Li Yih-Yuan’s Fieldwork and Interpretation (1954-1968). Presented in “New Frontiers 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Societies and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 Commemorate Professor Li Yih-yuan’s Contribution in Anthropology.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2018.9.28-29.

  • 2018〈在遺產場域中如何想像臉?從Lévi-Strauss與Belting的論點談起〉。第十一屆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想像人類學:跨領域的對話」,國立台東大學,10月6日。

  • 2016 〈檳城遺產旅遊下的居住權與公民行動的問題分析〉。第九屆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遺產與公民」,國立台灣大學,9月11日。

  • 2015 〈人類學為什麼需要方法論?〉。第八屆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新戰場—紀念林淑蓉教授Panel」,國立政治大學,10月3日。

  • 2015 〈濁大流域鄉村變為工業地方的思考〉。「什麼是(當代的)地方社會?」學術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2月27-28日。

  • 2014 (李威宜、邱星崴、梁瑟晏)〈國家暴力與文化溫情〉。第七屆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太陽花論壇:秩序、暴力與創傷」,國立政治大學,10月3日。

  • 2014 〈與工業區相處的人〉。臺灣STS年會「科技進入工農之間的問題」,國立交通大學,3月23日。

  • 2013 〈檳城、馬六甲、廈門等地文化遺產觀念的挪用問題〉。第六屆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全球與地方的遺產連結:區域尺度」場次,國立交通大學,10月13日。

  • 2013 〈濁大區域工農社會的重組問題:從鄉鎮工業區與隱形工廠的追蹤談起〉。臺灣STS年會「工農之間論壇(I) :未竟之轉型」,國立臺灣大學,3月24日

  • 2012 〈臺灣工業區的文化變革:漢人工業社會研究的提問〉。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科技與現代經驗:人類學觀點(文化與科技創新Ⅱ)」,中央研究院,6月21日

  • 2012 〈地方與世界文化遺產遭逢的行動場域:博物館、古蹟信託、宗族公司〉。「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東南亞華人與週邊」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6月17日

  • 2011 〈綠色工業區形成的雙重軌跡與問題分析:環境官僚政治與工廠群聚運作之間的文化斷裂〉。第四屆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環境科技與民主政治場次」,中央研究院,10月8日。

  • 2011 〈人類學在博物館場域的公共參與〉。「公共人類學工作坊」,國立交通大學,6月10日。

  • 2010 〈島嶼綠色文化的形成:化學工程師與聚酯物的綠色連結〉。第三屆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環境人類學(I)重返自然的技術實踐與環境論述」,中央研究院,10月3日。

  • 2008 〈蒐藏的知識系譜與政治使用:1945-1955臺灣兩層公立博物館的歷史研究〉。第三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1月6日。

  • 2007 〈博物館與文獻會的想像政治:臺灣戰後文化空間與歷史時間的形成(1945-1978)〉。「國科會2007年旅法台灣學人人文社會科學研討會」,6月11日,巴黎台北代表處。

  • 2006 〈博物館想像的社會史研究:1960-1980臺灣小型博物館的製作者與展示物的視覺想像〉。第二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製作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9月14-15日。

  • 2005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maginaries in Taiwan’s Museums and Archives Committees (1945-1978)”, in Secon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Ruhr University, Bochum April 1-2.

  • 2004 〈去殖民與冷戰初期臺灣博物館建制的國族想像(1945-1971)〉。第一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9月9-10日。

 

 

Login Success